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详细内容

苏州市吴中区教师发展中心着力师德建设,打造“圣陶讲堂”品牌

浏览次数:

苏州市吴中区教师发展中心西傍越来溪,紧邻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占地25亩,建筑面积近13800平米,按照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设计建设,始建于2014年,2019年9月正式投用。2018年8月,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同意,原苏州市吴中区教师进修学校单独设置,并更名为“苏州市吴中区教师发展中心”,2020年初,整合区教学与教育科学研究室、区教育技术中心、区教师进修学校职能和资源,将中心建成为全区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四位一体”,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人财物集中使用的教育科研培训机构。2020年8月,顺利接受了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评估验收。

建成投用以来,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指示和要求,承担起了全区教师培训、教育干部培训,全力助推吴中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中心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加强线上培训力度,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着力打造“圣陶讲堂”品牌,在师训干训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一是师德铸魂。中心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师函[2020]5号)精神,适应全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围绕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要求,秉承“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着力打造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命名的《圣陶讲堂》品牌,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师德教育作为开训第一课,通过视频录制的形式,充分挖掘吴中名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成长故事,感染影响全区教师,感受身边的榜样力量,教有方向,学有目标。首期组织全区7位名师录制师德讲座,通过吴中智慧教育云平台向全区学校推送。这7位名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有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正高级教师,有姑苏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首届十佳班主任,既有扎根乡村的教育教学领路人,也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带头人,既有基础教育的奠基者,也有高中教育的逐梦人,讲座内容涉及教书铸魂、做幸福的班主任、遇见最美的自己、做有梦想的教育行者等,几乎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全区各校积极组织教师收看,开展观看心得与教育故事分享活动,以身边的感动感染和熏陶广大教师。

二是科研兴教。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业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只有研究才能丰富教师的内涵,改变行走方式,优化生命状态,促进专业成长,真正体验到为师从教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为此,中心第二期“圣陶讲堂”立足“基于教科研的教师专业发展”,先后邀请省特级教师、区教学与教育科学研究室钱家荣老师,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碧波中学马兴卫老师,正高级教师、木渎高级中学杨茵老师,吴中区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石湖实验小学洪志琴老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舟山实验幼儿园朱玲萍老师分别作了《为提升教科研品质而努力》、《基于教育科研的教师专业发展》、《做研究型教师,过幸福的教育生活》、《学做教育科研》、《聚焦科研,做眼里有光的追梦人》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结合自身的发展经历,从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理念、新技术的挑战以及提升人生价值的需要等方面回答了教师为什么开展教育科研,并着重探讨了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途径方法等,向全区幼儿园、中小学骨干教师代表阐释了“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道理,进而强调教师的研究,不仅需要研究的意识,更要扎根课堂付诸具体的实践,形成一种习惯与自觉,内化为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专家的讲座,在与会青年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纷纷表示要通过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去直面教育教学现状,不断审视自我,切实加强研究,求得改变重塑,修炼好自己的品性。

三是共育成长。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中心立足吴中教师实际,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入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学期“圣陶讲堂”还邀请苏州市首期中小学心理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资深苏老师,区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苏苑高级中学濮丹老师以现场互动的方式展示了《滋养型幼儿教育实操》,让在场的每位幼教人明白:每个人都需要心理营养的滋养,一个人心理营养足够的时候才会有爱的能力,有联结的能力,从而获得自身的价值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濮老师强调,滋养孩子心理必须做到一是无条件的接纳,当孩子做错了的时候;当孩子未能满足你的期待时候;当孩子失败了的时候;当有孩子负面情绪的时候。二是生命至重,就是一对一专注的陪伴时间。三是只有老师的情绪稳定,才能带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四是肯定赞美与认同,语言上表达肯定赞美认同以及肢体语言表达肯定赞美认同。五是示范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和自己情绪的态度,能力和方法。

精彩的讲座引发了教师强烈的共鸣,讲座结束后,许多老师围着濮老师就自己班上孩子的日常表征仔细询问,表达了强烈的再学习意愿。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而研究与反思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路径。通过“圣陶讲堂”活动的开展,我们期待让教育科研成为全区更多教师的基本学习和工作方式。同时,也将“圣陶讲堂”打造成为吴中教师发展与成长、吴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

附:

钱主任从科研品质提出的背景、科研品质的内涵解读、科研品质提升的路径和策略等几方面展开精彩的解读,详实的数据分析、精准的内涵解读、中肯的策略建议,满满的干货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以深深的科研启迪。

科研品质的提升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如何做?钱主任给出“药方”:争取发表!让发表成为点燃教师科研品质提升的“星星之火”。从低到高,由近及远,在寻求“发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实践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的问题……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不断增强,科研品质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苏州大学附属尹山湖中学  邹德胜

  

马老师的讲座让我备受感动,感动于马老师的赤子之心,执行“课堂大于天”的理念;感动于马老师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敢于直面教育教学现状,从观察思考、审视自我中求得改变重塑,感动于马老师的自立自信,当自己的教育实践升华为教育教学主张或风格时,他的一言一行就都含有个人化的教育智慧,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要想走得远就要修炼好自己的品性。

——木渎姑苏实验小学 王燕芳

聆听了濮丹老师的专题讲座《滋养型幼儿教育实操》,感触良多,作为幼教人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当前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更好地引领幼儿、服务家长。首先,观察——从心出发;要了解幼儿探究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其次,活动——从新出发;将幼儿引导到他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和有可能获得新经验的活动中,让幼儿积极地投入运动、探究、交往及表达等活动中去,才能更专业地用心理营养去滋养每一个孩子!

——临湖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顾英

入职以来,教学科研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盲区。直到本次培训,让我对教学研究有了拨云见日般的看到希望。对科研的方向、研究内容的选择、研究方法的借鉴、科研成果的表达都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

最难忘的是杨茵教授以案例的形式向我们分享了她站在大师、集体和自己肩膀之上总结得来的主题式教学方法以及在写作论文、进行科研时总结的经验。所有的种种提醒和建议,都体现了杨教授的用心,这能使我们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我辈定当不负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奋勇直前,到达自己的理想之地。

——木渎金山高级中学   李娟

为了一次区公开课,可以听100多节课,并做记录。只为把简单的事做到最好。为了一次学校的校本课程,翻阅各种资料,文献,总结归纳,结合学校特色,十几遍的打磨,只为更好。满满全是感动,我们何时将事情做成这样的程度了呢?她就像那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给我们精神上的动力。我经常能够看到洪老师在群里的打卡,周末,碎片化的时间,她都利用上了。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确实是这样!守住教育教研的寂寞,方能拥有一份自我成长的快乐,拥有一份新的高度和格局。                         ——石湖中学 屠画

埃里克森曾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六岁以前是人生观、价值观、语言、思维、习惯、品质等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幼儿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期,习惯形成的重要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体系中的奠基石,幼教人担负着为每一个孩子打好明亮温暖的人生底色的使命。想让每个孩子的眼里有光,我们幼教人的眼里得有光,想让每个孩子的心里有梦,我们幼教人的心里要有梦。

“十一五”的尝试,“十二五”的负责,“十三五”的深研,朱园长在教科研中成长,对教科研有了自己质朴的理解:参与课题是教科研,同伴研讨是教科研,读书学习、静心反思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也是教科研。总之,在幼教实践中,去看到、听到,去思索,去写作就是在教科研,也就会成为一个眼里有光的追梦人,丰盈着自己的生命,幸运着许许多多的孩子。——区教师发展中心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